關于這個問題,可以開門見山地告訴大家:小學生是需要學習奧數的。
有專家統計過,真正適合學習奧數的小學生,只占5%,這是從天賦方面來衡量奧數的學習,但是,我們談小學生奧數,是從擇校方面來考慮的。
能不能學會,是一回事,要不要去學,是另一回事,因為奧數是小升初的硬性指標,各種學校都會看奧數,所以家長如果有擇校需求,如果不想對口直升,那么奧數是一定要學的。
也許孩子沒有數學天賦,但是,為了擇校,不得不學。
得不了獎,不代表學了沒用
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天賦,沒辦法得獎,但是我想告訴大家,學奧數不僅僅是為了得獎,更是在于開拓孩子的思維,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。
新浪4月2日發表了一則新聞:3月28日,代表中國參加第60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(IMO)的6名國家隊選手誕生。7月,比賽將在英國巴斯舉行。這將是一次格外引人關注的IMO。一個多月前,更多被用作練兵的“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”上,中國隊位列團體第六,一下牽動全社會神經。而此前,曾是“金牌大戶”的中國隊,已經連續四年錯失IMO冠軍。
看到這里,我思緒起伏。
一直想寫篇奧數方面的文章,一方面,這話題很有爭議性,全民奧數,每個人都關心,特別是現在的家長們,望子成龍心切;
另一方面,我曾經有奧數15年授課經驗,前些年還是學而思奧數競賽班(2013年更名為好未來)的兼職老師,自己也曾編過奧數總復習資料,所以對這方面很有感悟,也希望提出自己的觀點,對家長有幫助,說到底,有時候覺得學習它還是挺快樂的。
奧數之美,趣味實用,也許只有真正了解了,才會喜歡上它。
那么,問題來了,究竟該不該學奧數?我覺得這得從兩方面來分析。
一方面,如果孩子學有余力,應該去學,而且完全鼓勵去學,拓展大腦,因為奧數是從另外一個思維角度來提高思考能力,特別是多角度反應,比如《孫子算經》中的雞兔同籠,還有牛吃草問題等,如果你能把這些分析思路理解了,就會發現用方程解答真的太麻煩了,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家長帶著怨氣,用初中方程解答小學奧數,來輔導孩子。
說實話,這種方式對提高小孩的思維沒有任何好處,方向嚴重走偏,我曾經在百度貼吧里面看到過一個奧數問題,下面的解答留言五花八門,有些家長指責這道題超出孩子的知識范圍,甚至有家長用大學的微積分來解答。我只能說他完全不懂,他用自己的知識體系來理解奧數的體系,怎么可能讓孩子容易聽懂,事實上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邏輯思維,孩子一點就通,根本用不到半點超綱知識。
但是,如果孩子本身基礎知識都比較薄弱。學習費力,那么就不應該去學,因為奧數是培優教育,不是普眾教育,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學霸,優秀者總是那么幾個。
不擅長理工科的學生,完全可以在其他方面做出成就,比如藝術,文科,管理等,現在很多有成就的人,不見得數學就非常好,但是他們把握住了另外一方面的成長機會。
2018年開始,四部委聯合整治校外培訓班的行動如火如荼,讓一代代中小學生談之色變的“奧數比賽”首當其沖,北京市某領導說“簡直是毀孩子,奧數是最無聊的一種比賽”,并叫停“迎春杯”;2009年成都發誓要斬草除根;2012年,教育部公開發聲,打擊奧數上升到國家層面,形勢不容樂觀。
我覺得這有些過了,奧數本身是培優教育,跟基礎知識是分不開的,但是很多家長讓學生去學,本身是抱著跟風攀比目的,根本沒有考慮到學生自己的需要,應該記住,適合孩子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
奧數本身是沒有錯的,只是很多學校把它變成升學門檻,一不小心被有心人利用了,被異化的奧數演變成一條暴利“產業鏈”,被一雙無形的黑手綁架,所以才讓奧數地位如此尷尬,因噎廢食。
我曾經帶了個學生,迎春杯競賽獲獎選手,他上課反應非常敏捷,做題速度很快,沒有看到學習有任何壓力,他家長告訴我,小孩非常喜歡,每天學習20分鐘,很輕松,后來直接上重點了,現在已經出國讀大學了。
還有一個家長,小孩程度不好,每次上課很吃力,聽不懂,課下要花很大精力才能把今天的內容消化,還要去馬不停蹄的奔波各種培訓班,我想對于后面這個孩子來說,奧數不是培優,而是打擊自信心,甚至影響到對基礎知識的掌握,最美的奧數應該是享受思維之樂趣,增強學習之興趣,不然,別學。
奧數沒錯,錯在不應該帶有功利性的去學習,跟風報班,不合時宜的逼孩子,也不應該成為一個入學門檻,它只不過是一個替死鬼罷了。
武漢狀元教育培優機構解決方案:針對考試和孩子的薄弱點進行系統復習,加大平時練題的難度。平時學習習慣和方法進行指導。建立孩子考試信心調整心態。優化解題思路提高做題效率。